高雄市立美術館商標

無限幻化的藝術舞台

與其他台灣美術館或博物館不同,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多半為自行規畫、籌辦與執行,因此在展場空間的規劃上,可清楚掌握展覽所需要的感覺,並涵蓋多面向的考量。譬如展品特質、展覽主題呈現與環境氛圍的主客觀相對條件,展覽本身所欲發展的定位脈絡,展覽動線規劃與既定空間的搭配等。

高美館從地下一樓到四樓,扣除大廳尚有約9,000平方公尺的展示空間,因此在樓層的規劃上,需有完善的考量與安排。原則上,美術館的售票特展大多安排在一樓,因為在封閉空間的參觀動線之控制上較易規劃與掌握。二樓則主要規劃為經典大師或前輩藝術家的展覽。三樓早期多為書法、水墨作品或古文物之展場,近期則以在地藝術家的研究展為主。四樓多目的室因有挑高之自然採光,而且串連了四個大空間,因此可提供具有較強實驗性質的展覽展出,譬如創作論壇、高雄獎或其它更為前衛實驗的展覽。

在進行展覽的空間規劃之際,我們首先必須思考如何清楚呈現展覽的主要宗旨、屬性、特色等,同時也應考量該展覽與其前後檔相關展覽間的脈絡呼應,以及可與同期展出的展覽之間,如何相互搭配等狀況。其次,重要的關鍵是「標準色」與「色彩計畫」等選定,這與我們對於整個展覽的主題訴求、氛圍營造、空間感建構等元素息息相關。通常美術館內,在同一時期常會有五至六檔展覽同時展出,上述的種種考量與規劃如能完善,將給予觀眾不同的引導,以及不同的展覽場域之體驗感受。

 

關鍵字,突顯展覽特色

以《瘋狂達利--超現實主義大師特展》為例

策劃展覽、構思展覽特質及規劃展示空間的過程中,一些「關鍵字」常會應運而生,若能好好掌握並善加運用,將使整個展場的特色更為鮮明。例如,達利展的達利,予人的感覺是「瘋狂」或「繁複」的印象,這些文字便會成為展場規劃與文宣呈現時的重要考量。

《瘋狂達利- 超現實主義大師特展》於本館104、105展覽室挑高的展間中展出,此展覽將約5×10公尺的巨幅油畫〈意亂情迷〉中的巨大眼睛,佈滿了整片牆面;與此電影佈景相對應的是達利做的半身雕塑作品〈空間維納斯〉與唇型沙發。周圍則以玻璃櫥窗展示其小型雕塑,再連結至較大型的雕塑;環繞此類雕塑周圍的牆面,則展示了此次我們想特別強調的那多套出自達利親手的版畫,展現他強烈的手感及對版畫技巧的純熟運用。

《瘋狂達利》整體的展示空間感,頗為迂迴曲折,或許也令人有目不暇給之感,而能體驗到達利瘋狂但豐富的創作靈感。然而,展覽動線最後將觀眾引導至一處較靜默、私密的空間中,那裡展示了他為心愛的妻子卡拉量身訂製,屬於兩人情感世界的傢俱;在這個區域中,我們在部份牆體加上了鏡面,讓觀者有置身其間的融入感。

細節,突顯規劃用心

以《玻光流影:約翰‧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--鏡頭下的福爾摩莎與亞洲紀行》為例

在歸納出一個展覽所欲呈現的特色與焦點前,我們必須進行許多相關的研究工作,譬如充分瞭解展出作品與創作者之間的背景,以及相關藝術史背景與美學理論的探討等。我們必須先對展示的內容與將展示的空間瞭若指掌,方能將整個展覽的特色清楚地展現出來。

以《玻光流影:約翰.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-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》展覽為例,在201-203展覽室的挑高大空間展出,讓我們在展場細節的規劃上必需更為用心,盡力將策展的各個特色主題突顯出來。策展的訴求之一,不僅要讓台灣觀眾看到照片中一百多年前的斯土斯民,能有所感動,也希望即使是來自泰國、越南、柬埔寨或中國大陸的新住民,都在看到影像中的故土故民時,也能同樣地心有所感。

我們在展覽入口處,開了一扇小窗,搭配幾乎單色的色調,有如老相機般一層一層逐漸聚焦、層次帶入,讓觀眾有如身歷其境般地體會著湯姆生於1871年初見打狗港(高雄港)時,第一眼看到他想像已久的福爾摩沙時的震撼;或許一般觀眾一開始尚無法體會,那可能是台灣給世界的第一印象。因此我們在主題板併置了該一景象的兩張立體照片之放大影像,當觀眾看完整個展覽後,再走回展覽起點時可能會恍然大悟,瞭解到此一影像的彌足珍貴,並體會出兩張立體照片間的微妙關係。

為配合逐漸帶入視覺焦點的設計,本展的展場空間也藉用一層層的隔板層次加以區隔,使原先極為挑高、空曠的展場空間,能形塑出數個較具封閉性的場域,得以區隔出不同的主題區域,同時也降低空間中聲音的散播及相互干擾。除此之外,展場中一些木作的設計呈現,如鏤空的部份,是運用了前一檔《戲古幻今-袁旃創作25年歷程展》的原裝潢材料,這讓我們節省下不少經費。因此,展場空間如能儘早加以規劃,便可與前、後檔的展覽設計一起構思、一起考量,相互為用。

《玻光流影》乙展,也規劃了教育推廣的區塊,其中特別安排了《小英的故事》老動畫片的播放。這是一部很有品味的卡通,裡面透過女主角與母親的流動攝影車,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攝影與底片沖印的技巧。另外現場也播放了一部有關珂羅酊濕版法(wet collodion)製作過程的教育影片,重現當時這項重要技法的操作過程。此外,我們也規劃了立體眼鏡教育體驗區,讓觀者親手操作,實際感受盛行於19世紀的立體眼鏡之絕妙視野。基本上,整個展覽從視覺上的吸收、欣賞,到最後獲得實際操作的手感體驗等,都將令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。

同中求異,如萬花筒般的呈現

《黑土大地:俄羅斯繪畫展》vs.《陶藝觀象-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》

正如以上提到的,雖然我們試圖在同一展場中,讓每檔不同的展覽可盡量沿用上一檔的裝潢素材,但最終仍應依據每檔展覽的屬性,詳加規劃以突顯展覽特色,讓即使是經常蒞館參觀的忠實觀眾,也不致於有置身於同一展場的枯燥感,讓每一檔展覽都各有其特殊風貌與天地。

以本館《黑土大地:俄羅斯繪畫展》與《陶藝觀象-2012臺灣國際陶藝雙年展》兩展為例,均是相繼在本館一樓101-103展覽室展出的展覽,前者介紹了俄羅斯學院派繪畫的發展史,後者則透過國際陶藝徵件競賽,展現針對同一材質(陶瓷)所能衍生的無窮開發性,都是相當多元的藝術創作表現,但卻有著不同的特質。因此,雖然是被排在同一個展場空間展出,但我們卻必須針對展覽性質去呈現不同的感受,讓觀眾對展覽本身留下深刻印象,且不致於感覺到這是同一個空間或同一個展場。

《黑土大地:俄羅斯繪畫展》聚焦於俄羅斯寫實繪畫流派的介紹,封閉性較強,甚至必須展現其固有的民族色彩,或是古典繪畫系統的部份,所以展覽空間的區隔與畫作的懸掛安排都較為緊密。展區色彩的運用,則偏向古典,期望營造出較類似古典型博物館的參觀感受。

就展覽各分區展牆的用色而言,最初的規劃都是帶著灰色的色調:帶著灰的黃色、帶著灰的綠色或帶著灰的藍色等;譬如展覽的主題板,便是以鵝黃色搭配灰色,讓鵝黃色的主題字體呈現於灰色的底色之上。然而,第一間展覽空間(101展覽室)的色彩有少許差異,相較於其他展間的牆面色彩,此處稍嫌粉嫩,較相稱的色彩應為豆沙紅。若採用豆沙紅,除了整體較為一致外,也可讓參觀者一進入展場即能感受到有如置身於古典博物館一般。基本上,這樣的展場空間設計,都是為了突顯並展現俄羅斯寫實繪畫展的特質與氛圍。

接續《黑土大地》展而於101-103展覽室展出的《陶藝觀象》展,則在展覽屬性與展品特色上與前展差異頗大。《陶藝觀象》係由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後巡迴至高美館;陶博館整體上是屬於陶瓷類展覽的環境氛圍,此展在高美館同期間各屬性不同的展覽中,應該如何突顯自身的特色外也能與它在陶博館展出的展相作出區隔?甚或讓置身於展場的觀眾,能有如穿梭於一座微型的陶瓷博物館中?

另一方面,陶藝展也與平面的繪畫展有別;陶藝展有如雕塑展,須能從360度且零死角的角度觀賞,讓陶瓷作品各個部位的細節以及釉色的呈現等,都能從不同角度加以欣賞。但某個程度來說,陶瓷作品確實有它的脆弱面,譬如作品可能有銳角、重心不穩,即使是得獎作品仍可能會有其弱點,但我們永遠都要替藝術品以及藝術家,做最好的呈現角度去著想。除此之外,此陶藝雙年展屬於國際性徵件的群展,展出作品相當多,所以應該先加以分類,可從題材、形式、材質或材積上加以考量,但同時也應該顧及陶瓷作品在展示上的佈置與維護安全等問題。

綜合以上因素,最後《陶藝觀象》展以高度不一、半封閉式的隔板,去創造出一個迥然不同的角落空間,同時也做出動線引導。至於展示空間的色彩,為了不影響陶藝展品的釉色,原本會認為應以白色展牆來搭配,但所謂「白盒子」的呈現方式或許過於冰冷,不適合手感強且具溫潤特質的陶藝作品;因此,加上了中性色彩(neutral colors)的牆面應會是較佳的選擇。我們對於這個展覽的整體概念,是希望能在展覽的空間中創造出微型陶瓷博物館的參觀感受。就是這樣,本館在展示空間規劃時,會儘量將二、三個檔期一起考量,避免急就章。除了構思如何在固定的展場中展現不同的展覽樣貌外,也思索著如何讓檔期與檔期之間銜接,如何將展示材料再利用,撙節下來的經費可讓更多細膩的規劃完整地呈現,或是進行更豐富的教育推廣活動,讓藝術文化觀念更廣為傳播。

Know How,來自於想像力的發揮

展示規劃設計不只是室內設計的延伸,而是一門專業。通常為展覽尋找適當的空間是策展人應做的選擇,但在館內固定的空間中,應如何呈現對於每個展覽不同的空間想像?這是很大的挑戰。因此,我們整個團隊,包括藝術相關的專業、研究人員都須具備空間的常識或技能,而給予設計者適當的協助,方能善用既定的展示空間,將展覽特色完美呈現。

我們的展覽室可以做文件式的展示,也可以重現歷史空間,也可以重新再詮釋歷史,用現在人的角度去重新設計一個展覽。在這裡展出對作品是非常好的,所以不會因為設備或空間的品質等因素,而影響到它的展出力道。在展示空間中我們要鼓勵小孩來參觀,可是又要防護,只能引導讓他們不要犯錯或是出錯,譬如展室中,只要超過20公分的縫隙,小朋友們就有辦法鑽過去,所以技巧上,縫隙寬度的設計不能超過20公分,而須以15公分或18公分的安全空隙來規畫,視覺上也會很漂亮。

其實高美館在作展示規劃的時候,要考慮的事項還有許多,譬如必須要預留輪椅的迴轉空間,必須讓觀眾的瞳孔從照度四百多的光線,適應到一百五十,甚至一百度以下的照度空間,室內及室外的溫差,乃至於大廳跟展覽室之間可能因為溫差而出現的風流如何去導流,或是控制參觀品質的時候,如何去控制人流的鬆緊等。甚至在一定要捍衛展品的狀況下,如何沒有死角但又能兼顧每位觀眾個人化的欣賞空間,這中間的挑戰性是相當高的。

其實我們做的就是多這一份用心,有些knowhow,來自於適當的想像力,即使經費不足也都可以辦到。我們想要用替代性的方式,去尋找不一樣的結果,我們跟別人做的事是非常不一樣的。大家都了解改建或是修復一棟房子,遠比重蓋來得辛苦許多,但展場的再利用只要能達到三成以上的替代率便是值得的,譬方說即使以十萬元做展示規劃、設計及輸出,但只要能從中省下三萬元,就可以多做一次的教育推廣活動,可以多服務兩、三班的小朋友,讓我們換得一百個下一代藝術文化觀念改變的可能;所以只要是再利用,都是值得的。

近年來,高美館的參觀人數不斷成長,已達兩倍之多,並連續四年蟬聯「十大公辦好展覽」第一名(2009-2012),且每年皆有多項展覽進入前十名。我們的努力,獲得大眾及藝術愛好者的高度好評,兼具人氣與專業的肯定。然而,我們仍應持續努力,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。能獲得大眾衷心的支持,也就是我們永續經營的最佳動力。

加入會員